妻子出上联:“瓷瓶细口吞明月”;丈夫的下联你意想不到,太妙了
话说在烟雨迷蒙的江南腹地,有个叫柳月镇的地界儿,这镇子就像被老天爷打翻了青花瓷颜料罐,白墙黛瓦间总氤氲着股子水墨味儿。
镇东头有座三进三出的青砖宅院,门楣上悬着块斑驳的"耕读传家"匾额,这里住着前朝秀才沈南熙和他那才貌双绝的夫人林静淑。
这沈秀才虽没中过进士,可肚子里墨水比镇西头老酱园的酱缸还满。
平日里最爱捧着本《声律启蒙》在葡萄架下打盹儿,胡子梢儿都沾着墨香。
他夫人林静淑更了不得,据说当年提亲时媒婆把她说得跟仙女下凡似的,沈秀才不信邪,隔着屏风出了个"月移花影动"的上联,结果人家姑娘眼皮都不抬就回了个"风送桂香来",当场就把这酸秀才给镇住了。
这日正赶上中秋佳节,沈南熙天不亮就爬起来折腾。您猜怎么着?这位爷非要把赏月宴摆在自家后花园的"听雨轩"里,说是要效仿古人"曲水流觞"的雅趣。
展开剩余86%林静淑扶着腰站在回廊上指挥小厮们搬桌子,嘴里直嘟囔:"老爷您可别把龙井茶倒进锦鲤池里,上回您非说'以茶代酒',结果把王员外的乌纱帽都溅湿了。"
月上柳梢时分,庭院里摆开了八仙桌。沈南熙特意把祖传的青花梅瓶摆在石桌上,说是要"应个景儿"。
林静淑瞥了眼那细脖子大肚皮的瓷瓶,心里暗笑:这呆子怕是又想显摆他那套"万物皆可入联"的歪理。
果不其然,三杯黄酒下肚,沈秀才就晃着脑袋提议:"娘子,咱们今儿个也学那东坡先生'把酒问月',不如以月为题对对子?"
林静淑拈起块桂花糕往嘴里送,眼波流转间已经有了主意。她踱着碎步绕到梅瓶跟前,月光正巧从瓶口漏进来,在青石板上投出个银亮的光斑。
这位才女朱唇轻启:"瓷瓶细口吞明月。"
话音未落,满园子桂花香都跟着颤了三颤。
沈南熙正举着茶盏要喝,闻言"噗"地喷出满口茶沫子。您瞧他那样儿,眼睛瞪得比梅瓶上的缠枝莲还大,手指头点着瓷瓶直哆嗦:"妙啊!这'吞'字用得绝了!既像瓷瓶真把月亮含在嘴里,又暗合'天狗食月'的典故。娘子你这不是考我,是要我跳荷花池啊!"
要说这沈秀才也是个妙人,当下把折扇往腰间一插,活像要冲锋陷阵的将军。
他在石径上转了三圈,忽然蹲下身扒拉那丛颜色各异的菊花。林静淑在旁看得直乐,心说这呆子别是魔怔了,却见丈夫猛地跳起来,鞋帮子上的泥点子溅得老高。
"有了!"沈南熙一拍大腿,震得石桌上的茶盏叮当响,"书卷微展映碧霞!"
这下联一出,连躲在廊柱后偷听的小丫鬟都忍不住叫好。
您细品这意境:月光下展开的书页泛着青碧色,可不就像天边云霞落在人间?更妙的是"映"字,既应了上联的"吞",又多了层光影流转的韵味。
林静淑这回是真服了气,拎着裙摆小跑过去,指尖轻轻戳丈夫的脑门:"好你个沈酸丁,平日里装模作样说'江郎才尽',关键时刻倒会显摆!"
沈南熙笑得见牙不见眼,趁机把夫人冰凉的手包进掌心:"还不是娘子出的上联太绝?为夫这脑浆子都快熬干了才想出这么个对子。"
这桩雅事第二天就长了翅膀,全镇上下传得比东市王婆的桂花酿还香。
茶楼酒肆里,说书先生把醒木拍得震天响:"列位看官!且说那沈秀才夫妻对月联句,真真是'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'......"街角卖糖人的老张头听得入神,手里糖稀都滴到鞋面上也不自知。
最热闹要数镇东头的"墨香斋"。这日头刚冒尖,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龙,全是来求对联的。
有个戴瓜皮帽的老学究攥着宣纸直哆嗦:"劳驾给对个'烟锁池塘柳',这五个字偏旁暗合五行,可难煞老夫了!"旁边穿绸衫的富商急得直擦汗:"先给我对!'灯垂锦槛波'可对得上?"
沈南熙被围在中间,汗珠子顺着脖子往下淌。他偷眼瞧林静淑,只见夫人正端着茶盏看热闹,嘴角噙着狡黠的笑。
这秀才急中生智,扯过张洒金笺挥毫泼墨:"烟锁池塘柳,炮镇海城楼!"围观人群顿时炸了锅,喝彩声惊飞了檐下的燕子。
打这以后,沈府门槛都快被踏平了。
有天清晨,林静淑推开雕花窗,好家伙!院里站着个七八岁的小娃娃,鼻尖上还挂着鼻涕泡,奶声奶气地背:"云对雨,雪对风,晚照对晴空......"
原来是西街私塾的蒙童来讨教。沈南熙蹲下来摸孩子的总角:"小家伙,我出个'雨打芭蕉声声脆',你对对看?"
要说这对联之风刮得最盛时,连卖豆腐的王二麻子都跟着凑热闹。
有天他挑着担子路过沈府,扯着嗓子喊:"沈老爷!给对个'豆腐嫩白如凝脂'!"
沈南熙探出头来,瞅着那颤巍巍的豆腐脑,脱口而出:"茶汤酽厚似琼浆。"
王二麻子乐得直拍大腿,当场多饶了买豆腐的客人一勺豆浆。
转眼到了重阳节,镇上要办对联大赛。
消息传开那天,外地的文人墨客像赶庙会似的往柳月镇涌。镇口的客栈爆满,连猪圈都腾出来住了人。
比赛那日,镇中心的戏台上悬着幅丈二宣纸,写着"以联会友,共襄文脉"。
沈南熙和林静淑被请上主座时,台下黑压压全是人。
忽然有个穿竹布长衫的后生站起来:"久闻沈夫人'瓷瓶吞月'的妙对,晚生不才,想请教个'砚台磨墨绘丹青'可对得上?"
林静淑刚要开口,却见丈夫悄悄拽她衣袖,耳语道:"娘子且慢,这后生是邻县有名的'对联鬼才'。"
只见林静淑不慌不忙,指尖绕着帕子转了三圈,忽然抬眼笑道:"笔架悬毫书锦绣。"
话音未落,满场喝彩声如雷。那后生拱手作揖:"夫人果然名不虚传!晚生还有个绝对——'风吹马尾千条线'。"
这回沈南熙抢着答话:"日照龙鳞万点金!"
话音未落,台下老学究们捋着胡子直点头。忽然人群里蹦出个虎头虎脑的小子:"沈老爷!那'雨打沙滩点点坑'可对得上?"沈秀才一怔,林静淑已经掩口轻笑:"日照荷塘个个圆。"
这场对联大赛直闹到月上中天。最后沈南熙和林静淑被众人簇拥着来到镇中心的古槐树下,树上不知何时挂满了写着对联的红绸。
林静淑望着漫天飞舞的彩带,忽然靠在丈夫肩头:"你说这对联啊,就像咱们江南的桥,看似弯弯绕绕,实则连着人心。"
沈南熙揽着妻子的腰,望着水中摇晃的月影:"娘子说得对,这联里联外,不都是人间烟火么?"
从此柳月镇成了远近闻名的"对联之乡"。每年中秋,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挂起自制的对联灯笼,远远望去,整条街就像缀满了星星的银河。
而沈南熙和林静淑的故事,也随着那些飘飞的红绸,在江南的烟雨里代代相传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上一篇:没有了 下一篇:没有了